
這種病毒存在隱性感染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有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人群免疫力,則可控制傳染病的傳播。
傳染源是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感染了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并能把這些病原體播散出來的人或動物就是“傳染源”。本次首發于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其最初的傳染源高度懷疑來自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如果像禽流感一樣,傳染源僅限于禽類動物,則人類被感染的機會有限,不會出現多人聚集性發病。一旦病毒在人類中發生了傳播(人與人間傳播),則人就變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更重要的傳染源了,因為人與人間接觸的機會遠遠高于人與動物接觸的機會。
人感染病原體后,有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病人就是顯性感染者。
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者感染的病原體數量多、毒力強時,病原體會在人體內大量增殖,通過釋放毒素或引起人體免疫反應使人得病。這時,病人會表現出明顯的相同或不同臨床癥狀,同時不斷將病原體排出體外,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顯性感染好理解,那隱性感染是怎么回事呢?當機體的抵抗力較強,或感染的病原體數量較少、毒力較弱時,人體也可以沒有明顯癥狀和體征,成為隱性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但隱性感染者仍可在一定時間內排出少量病原體,成為傳染源傳播疾病。
如果一種傳染病沒有或很少有隱性感染,說明這種傳染病的傳染源只有病人。例如,傳染病中的麻疹和水痘感染后的發病率達95%和90%,因此病人是這兩種傳染病唯一的傳染源。非典(SARS)的流行具有相似的特點,幾乎所有患者都能追溯到明確的接觸史,家庭聚集性發病較明顯,且抵抗力較強的青壯年發病者較多,及早發現病人并實施嚴格隔離后,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
但在大多數傳染病的流行中,隱性感染者的數量常常超過顯性感染者。因此,在這類疾病的傳播中,由于隱性感染者數量多,且難以發現和診斷,給傳染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從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情況看,病人和隱性感染者都可作為傳染源傳播疾病。在這種疾病發生的初期,人們注意到的重點是有典型肺炎表現的感染者,一些輕癥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被忽略。而由于隱性感染的存在,起初以典型肺炎為表現的家庭聚集性發病不明顯,在無診斷試劑檢測的情況下,新型冠狀病毒被認為是“有限的人傳人”。
目前,發熱、乏力、干咳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病后的典型癥狀,但在已確診病人中,也發現了以腹瀉、流涕、鼻塞等癥狀發病的非典型病例。因此我們認為,由于病人和隱性感染者都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再加上許多漏診的輕癥患者,像當年非典那樣只隔離治療病人(消滅傳染源)很難快速控制疫情。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控制人口流動、減少人與人間的接觸、戴口罩和洗手等切斷傳播途徑的做法,是當前最好的防控措施。
傳染期顯性長于隱性重癥長于輕癥
大多數傳染病的發生、發展都可分為四個階段:潛伏期、前驅期、發病期和恢復期。一般急性傳染病的傳染期是從潛伏期末至恢復期。在潛伏期末,盡管還未出現臨床癥狀,但病原體已在體內大量增殖,因此也有傳染性。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中,也有從武漢返鄉的潛伏期感染者因家庭聚會導致疾病傳播的例子。
不同感染者的傳染期長短不一。隱性感染者雖然也是傳染源,但其體內只有較少的病毒復制,并很快被免疫系統清除,因此傳染期較短;而顯性感染者的傳染期較長,重癥患者的傳染期長于輕癥患者。
感染者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中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則代表感染者體內有病毒復制,具有傳染性。所以,恢復期的患者在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連續2次(間隔至少1天)呼吸道標本中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陰性時,方可確定傳染期結束,按程序解除隔離。而對于潛伏期末感染者和沒有癥狀的隱性感染者,不可能都進行呼吸道病毒核酸的檢測。針對這種情況,傳染病醫生才要求來自疫區或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觸的人進行自我隔離,以免造成疾病的傳播。
臨床上把傳染病接觸者隔離檢疫的時間稱為檢疫期,檢疫期依據疾病的最長潛伏期來確定。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3天至7天,最長14天。因此,密切接觸者和來自疫區的人自我隔離檢疫的時間定為14天。14天過后仍未發病的(包括隱性感染者),可排除其具有傳染性。
嚴控輸入病例將降低本地傳播風險
傳染病傳播中的輸入性病例是指來自疫區的感染者到非疫區后發病或就診的患者,也被稱為一代病例。如果非疫區發現的病例均為輸入性病例,說明尚未造成本地傳播,疾病控制相對容易,防控重點是嚴密監控來自疫區的人??刂撇蛔≥斎氩±龑⒃龃蟊镜貍鞑ワL險。
與輸入性病例密切接觸而感染的患者為二代病例,二代病例繼續傳播可產生三代及以上的病例。當某個城市出現二代、三代病例或源頭不清的病例時,說明本地流行的風險正在增加。以2009年新型H1N1甲型流感流行為例,上海5月22日發現首例輸入性病例,6月19日報告首例二代病例,1個月后(7月20日)出現本土感染病例,7月31日報告首起本土聚集性疫情,8月中旬進入病例的快速增長期,出現本地流感大流行。成都同樣是在5月出現第1例輸入性病例,6月至8月輸入性病例開始增多,并出現二代病例,9月出現本地流感暴發流行。
因此,目前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的主要目標是減少疫區病例的輸出,嚴控非疫區的輸入性病例,盡量避免二代、三代病例的出現。
注射免疫球蛋白無預防效果
說到新型冠狀病毒的易感人群,由于這種病毒是首次在人類中流行,所有人都對它沒有免疫力,即都屬于易感人群。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是感染后發展為重癥肺炎的危險人群,應為預防的重點人群。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妊娠婦女和胎兒的影響尚無相關報道,但由于妊娠期晚期膈肌抬高,壓迫肺臟,發生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呼吸衰竭的風險可能增加,因此妊娠期婦女應特別注意預防感染。
另外,網上有說法稱可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如注射免疫球蛋白、胸腺肽類制劑等。這個方法可行嗎?免疫球蛋白是從健康人靜脈血或胎盤血中提取的丙種球蛋白,具有多種抗體。在沒有疫苗的年代,甲型肝炎、麻疹等疾病流行時,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起到一定的預防和減輕病癥的作用。但新型冠狀病毒是新出現的病毒,人類對它沒有免疫力,從人靜脈血或胎盤血中提取的丙種球蛋白也不會含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抗體,所以注射免疫球蛋白來提高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是無效的。同樣,現在也沒有證據證明注射胸腺肽類藥物可以提高人類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所以,我國已發布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各種指南和診治方案,均未推薦采用注射免疫球蛋白、胸腺肽類制劑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毋庸置疑的是,研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十分必要。首先,疫苗是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措施。其次,鑒于2009年新型H1N1甲型流感來源于豬,但闖入人間后已成為季節性流感病毒株長期流行,我們也要警惕新型冠狀病毒長駐人間。
健康知識
防病毒感染選對口罩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正確使用口罩十分重要??谡值氖褂迷瓌t是不盲目使用,不過度防護。注意:空曠場所,不需要配戴口罩;有呼吸道基礎疾病的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防護口罩;年齡極小的嬰幼兒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下面介紹一下目前公眾佩戴較多的幾種口罩的適用場景。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推薦公眾使用
●醫療機構日常使用
醫用外科口罩
●推薦公眾使用
●公共交通司乘人員、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在崗期間佩戴
●疑似病例患者使用
●手術中使用(保護手術中患者創面免受污染;為醫務人員提供防止血液和體液飛濺的基本隔離)
醫用防護口罩
如N95口罩,不建議公眾過度防護。
●轉移確診病例使用
●發熱門診、隔離病房醫生和護士使用
顆粒物防護口罩
如3M口罩,對顆粒物的阻隔能力與醫用防護口罩相同,公眾使用性價比差。
●緊急情況下作為醫務防護口罩的補充,但對于手術室等有衛生學要求的區域不能使用
●現場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等使用(但無血液透過性測試)
●霧霾防護
●工業防塵
防護面具(加P100濾棉)
防護級別高于醫用防護口罩。
●應急狀態下使用
●病人或疑似者氣管插管、內鏡操作時使用
?。▉碓矗褐袊部刂行模?/p>
病毒可接觸傳播與流感相似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經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通過接觸傳播。但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病毒很難在空氣中長時間存活。因此,室內環境要常開窗通風,在室外空曠的場所也不易造成疾病傳播。
對于近期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接觸傳播,不少人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其實,新型冠狀病毒的接觸傳播與流感的接觸傳播相似,都是被污染的手揉眼睛、觸摸鼻孔和嘴等,使病毒經過黏膜進入人體導致感染的。因此,除了戴口罩外,勤洗手保持手部衛生,是防止新型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從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新型H1N1甲型流感,到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一次次新出現的傳染病令我們深刻認識到,傳染病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疾病,其流行所造成的損失,有時候比戰爭帶來的損失還要大。所以,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人人有責,戴好口罩,勤洗手,遵守疾控部門的隔離要求,就是普通人對于疫情防控做出的貢獻。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出現呼吸道癥狀、發熱、畏寒、乏力、腹瀉、結膜充血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并做好個人防護,切不可心存僥幸。
防護指南
因其他疾病必須就醫該如何防護
疫情當前,原則上盡可能少去或不去醫院。如果因其他疾病必須去醫院,有9條防護措施需牢記。
1、去醫院,應就近選擇能滿足需求的、門診量較少的醫療機構。同時,只做必須的、急需的醫療檢查和醫療操作,其他項目和操作盡可能擇期補做。如果可以選擇就診科室,盡可能避開發熱門診、急診等診室。
2、前往醫院前,事先通過網絡或電話了解所選擇醫療機構的情況,做好預約和準備,熟悉醫院科室布局和步驟流程,盡可能減少就診時間。
3、前往醫院的路上和在醫院內,患者與陪同家屬均應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4、如果可以,應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醫院。
5、隨時保持手部衛生,準備便攜含酒精成分免洗洗手液。在路上和醫院時,人與人之間盡可能保持距離(至少1米)。
6、避免用手接觸口、眼、鼻,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7、接觸醫院門把手、門簾、醫生白大衣等醫院物品后,盡量使用手部消毒液,如果不能及時手部消毒,不要接觸口、眼、鼻。就診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在醫院的停留時間。
8、患者返家后,立即更換衣服,用流動水認真洗手,衣物盡快清洗。
9、若出現可疑癥狀(包括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惡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酸痛等),根據病情及時就診,并向接診醫師告知過去兩周的活動史。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